杨瀚森姓名商标被抢注:体育明星IP保护迫在眉睫

2025-07-23 20:57:02

近日,CBA新星杨瀚森的姓名商标被第三方抢注事件引发广泛关注。这一现象暴露出国内体育明星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,也折射出商业市场对运动员个人品牌价值的觊觎。作为中国男篮潜力新秀,杨瀚森尚未建立完整的商业权益保护体系,其姓名已被多家企业申请注册在服装、体育用品等类别。此类抢注行为不仅可能影响运动员未来商业开发,更凸显体育产业IP规范化管理的紧迫性。

杨瀚森姓名商标被抢注:体育明星IP保护迫在眉睫

商标抢注背后的商业逻辑

据公开商标查询系统显示,"杨瀚森"相关商标申请集中在2023年下半年,涉及25类服装鞋帽、28类体育器材等热门消费领域。抢注者多为与体育无直接关联的商贸公司,明显存在"囤标待售"嫌疑。这种商业行为本质上是对运动员声誉价值的提前收割,当运动员商业价值攀升后,抢注者可通过高价转让或授权牟利。类似案例在易建联、周琦等球员早期职业生涯中均有发生。

法律维权的现实困境

现行《商标法》第32条虽规定"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",但运动员需举证姓名在相关领域已具有相当知名度。对于刚崭露头角的年轻球员,法律维权存在举证难度。杨瀚森团队若想主张权利,需收集大量媒体报道、商业代言记录等证据,维权周期可能长达1-2年。这也解释了为何多数运动员选择沉默——维权成本远高于早期商业收益。

体育经纪体系的缺失

欧美职业体育成熟的经纪人制度值得借鉴。NBA新秀在选秀前就会完成姓名商标注册,经纪团队会系统规划球员IP保护。反观CBA,多数俱乐部缺乏专业知识产权管理,年轻球员更关注赛场表现而忽视品牌建设。杨瀚森事件暴露出中国职业体育在商业配套服务上的滞后性,亟需建立从青训阶段开始的IP保护机制。

行业自律与制度完善

中国篮协可考虑建立运动员姓名商标备案制度,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设立体育名人商标预警机制。对于恶意抢注行为,应完善商标异议快速通道。商业机构也需建立伦理底线,避免透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根基。日本J联赛的"选手权集中管理制度"值得参考,由联盟统一管理球员商业权益,既保障利益分配又避免无序竞争。

杨瀚森商标抢注事件犹如一面镜子,照见中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短板。保护运动员知识产权不仅关乎个体权益,更是维护整个行业的商业生态。当越来越多的"杨瀚森们"不必为商标纠纷分心,中国体育才能真正释放其商业价值潜力。这需要法律保障、行业自律与商业伦理的多重合力,也是职业体育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


标签: 杨瀚森  商标抢注  体育明星IP  CBA  

足球集锦
Theme Customizer

Theme Styles